烏魯木齊免維護旋轉補償器的推廣說明:
1. 產品開發技術背景
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,也是為了拉動國內需求,增強國力。石化、冶金、電力、化工等行業特大型項目的規劃建設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,但在此類項目的熱源動力係統中,高溫、高壓(≥4.0MPa、≥350℃)管道建設的補償器技術問題已成為瓶頸技術。
目前,高、中壓管網項目中的管道位於工廠或穿過人口密集地區,因此安全成為首要考慮因素。由於波紋補償器等常用補償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無法保證,幾乎所有人都使用彎頭組合成自然補償裝置,但存在以下缺點:
1.1耗材多
高、中壓管道在管道建設中設置50m左右,用4個彎頭組合成補償器裝置,利用管道和彎頭的變形來吸收熱脹冷縮,需要加厚彎頭和管道的壁厚,使材料成本大幅上升。如果高溫管道需要合金材料,耗材價格更貴。使用彎頭裝置後,需要增加管道長度35-40%,因此該裝置的耗材相當大。
1.2固定基礎大
由於彎頭裝置產生的巨大盲扳力和反彈力會對整個管網的固定支點(柱、墩)產生推力,必須在50m之間設計兩個固定柱,因此必須增加土建工程量和投資成本。
1.3設計布置複雜
由於彎頭裝置布置空間大,對布置環境較講究,所以布置起來顯得複雜且形象較差。
1.4運行質態差
由於彎頭裝置所用彎頭多、管線長,所以壓降大,溫度落差大,介質流速受阻,從而降低了管網的性能,增加了運行成本。
由此可見,彎頭補償裝置,雖解決了安全問題,但補償量小、推力大、浪費材料、增加投入、運行質態差等缺點是顯而易見。
1.5市場上有所謂的耐高溫耐高壓自密封免維護旋轉補償器,但由於其產品結構存在缺陷,密封問題的解決沒有達到理想的目的,而且由於結構複雜,產品價格過高,影響產品的推廣。
由於高中壓管道大多同時對溫度適用範圍要求較高,根據我公司多年的免維護旋轉補償器生產應用經驗,在結構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試驗,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方案,成功開發了耐高溫、耐高壓自密封免維護旋轉補償器係列,采用合金材料作為骨架,采用高強度材料碳纖維作為網體,然後將高級石墨等五種產品混合在一起,用於抵抗高壓對密封材料的衝擊。第一道防線依靠密封材料在溫差中膨脹係數大的特點形成自密封麵。密封填料還配備了抗氧化劑等四種高科技材料和行進工藝,大大提高了密封材料的耐高溫性,形成了以下四個產品係列:
(1)第四代-BTF精密耐高溫、耐高壓自密封免維護旋轉補償器
(2)第五代-BTG免維護耐高溫、耐高壓自密封免維護旋轉補償器
(3)第六代-BTH雙保險耐高溫、耐高壓防泄漏免維護旋轉補償器
(4)第七代-BTI三保險免維護耐高溫、耐高壓防泄漏免維護旋轉補償器。